10 诡异的谶言(2 / 4)

是为政的大忌!这样天下人还有谁会相信陛下呢?陛下的法令以后还会有谁遵循呢?”

李世民一看魏徵又开始上纲上线,连忙接道“谏议大夫说的不错,无忌,你的忠心我明白,但是不要什么事情都往阴谋上面想,不然就会有失偏颇,失去对事情正确的判断。”

长孙无忌忙点头称是。

房玄龄这才又道“吏部尚书担心的本不是没有道理,谶纬之道确实需要小心防范,尤其现在陛下登基不久,很多势力还在蠢蠢欲动。”

长孙无忌听得这话,面色稍霁,朝房玄龄赞同地点了点头。

房玄龄微微点头回礼,又对李世民道“而这,正是这次谶言第一处玄妙之处。陛下请看童谣是如何唱的,‘天批雨敕,忘我山东,半日召改,数月匆匆’,实在是有意思啊!”说着他转头向在座其他大臣看去,“诸位臣僚,谶言源自巫卜,历来都是隐晦难解,模棱两可,即便言明祸福也从不解释因果,然此童谣非但点明将有祸——大旱,还说明了地点——山东,更解释了原因——雨敕忘批忘发,这岂像是一般谶言哪?”

众人各自若有所思,温彦博道“中书令是说,这童谣来历蹊跷,并非来自卜筮之辞?”

“不错,我正是这样想的。”

李世民眉毛挑了一挑“你是说,这是有人刻意编的?”

长孙无忌又要说话,房玄龄先自己说了下去“虽然是有人刻意编的,但臣以为,此人目的应为善意。首先,若是只为惑众挑起恐慌,何必将谶言童谣编的如此完整,有头有尾有因有果,只要说山东大旱不就行了?那么,若不是为了引起民乱,为何要编这样一个童谣?臣以为,只有一个解释,那便是山东的确将有大旱,至少,编童谣的人认为会有。”

“其次,童谣里已经将大旱的原因说明得很清楚,是上天的失误,而非人间帝王的失职或是失德,这样一来,到时候若无大旱,那自然是谶言惑众不提,若真有大旱,那便说明谶言非虚,无论谁也不能以大旱来谴责陛下。因此臣以为,此童谣苦心孤诣,想警示世人将有大旱,同时又先为陛下堵上了悠悠众口,以免被有心人利用。”

其他几位大臣不由纷纷点头,长孙无忌也默然不语。

杜如晦又将手里几分奏本仔细看了看,对照了一下道“如果以此为基准再去看,此事确实还有玄妙之处。”

他看了看房玄龄,见房玄龄正笑着向他点头,便接着道“从时间上看,童谣最早大约是一个半月前从博州济州一带传开的,当时只是十六字的谶言,约莫两旬之前,《防旱抗旱术》及其它歌谣开始广为传唱。前后的童谣以及这《防旱抗旱术》应当都出自同一人或一些人之手,这点当无疑问,那么中间为什么会有近一个月左右的间隔?是他没准备好?不像,从第一支童谣的传播速度来看,显然也有人在后面刻意推动,若没准备好,何必急着把童谣散播开去?何不等后面的准备好后一起散出?”

房玄龄连连点头,不由应道“杜侍中说中要害!”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嗯”了一声,问道“那么,他是故意隔了这一个月?我不明白,既然早准备好了这些,为什么不和最早的童谣一起散播出去,好让百姓更早开始使用这些方法?”

房杜二人心有灵犀地对望一眼,一起看向了魏徵,房玄龄笑道“臣本来也想不明白,后来想到了一个人,臣一下子就明白了。”

魏徵正自沉思,抬头却见二人似笑非笑地望着自己,不由一阵莫名其妙,只好继续正襟危坐。

李世民笑道“你们俩光看魏徵干什么,这事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房玄龄也不禁笑道“臣想到的,便是谏议大夫这个‘谏’字。谏议大夫最会直谏,而此事中后续抗旱童谣的传播却颇得‘曲谏’之妙。”

李世民眯起了眼睛,似乎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