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抉择【一更(3k)】(2 / 3)

回到南明当王爷 鱼窝 3350 字 2021-06-29

朱元璋的子孙都死绝了才有资格入继大统的跳梁小丑出来凑热闹,过一把皇帝瘾。

论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没人比东宫太子朱慈烺更合法。

陆闻达的这番分析结果是对了,但是过程并不对。

崇祯不是不想南迁,恰恰相反,崇祯反而很想南迁,周延儒还是内阁首辅的之崇祯就感叹北地糜烂,难有作为,向周延儒秘密吐露了南迁的心思。

只不过周延儒不讲信用,将崇祯的想法传了出去,搞得崇祯里外不是人。懿安皇后为此还让周后传话给崇祯宗庙陵寝在此,前往何处?首次迁都的想法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提及南迁之事的是左中允李明睿,这一次崇祯南迁的态度还是很积极,并且基于上一次周延儒泄密的教训,这一次崇祯谨慎了许多。事先委婉地探了探廷臣的口风,才把南迁之事摆上台面上来谈。

这一次南迁之议也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外廷有孙承泽、光时亨以及一众言官的反对,内阁则有首辅陈演极力反对。

这时候的大明官僚已经进入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崇祯在罢免陈演的前一天于武英殿对陈演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

这番话道出了崇祯的无奈,也道出了大明中后期官场的病态,不管皇帝做的对不对,反对就完事了。崇祯的爷爷万历就是被这群官僚搞得心态炸裂,消极罢工。

这些反对崇祯南迁的官员们图什么呢?答案也很简单图清名,尤其是南迁之事,在他们看来非常可耻,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岂能畏贼南迁?

这些大臣玩到最后不仅玩死了崇祯,也把自己给玩死了。直到他们遇到李自成进京,以简单粗暴的方拷掠粮饷,这些人才想起崇祯的好。

至于崇祯为什么最终每把太子送到南京,一方面是因为无论是大臣还是崇祯本人都对这个年轻的太子没有信心。

力主南迁的李明睿就认为太子少不更事,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敬,不如皇上亲行为便。

最后崇祯自己也认为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孩子家,做得甚事?

另一方面则是崇祯的犹豫不决,等到想把太子送出去,京师已经被李自成围死,为时已晚。

至于陆闻达所说的效法前宋,南明的情况和南宋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北宋宗室基本都被金人掳走,没有宗室和赵构争皇位,南宋政权相对稳定。更何况赵构可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猛将抵御后金。南明初期依仗立国的江北四镇军阀加上盘踞武昌的左良玉,各有各的小心思不说,还一个比一个烂。

拥立太子朱慈烺的好处是朱慈烺拥有最合法的继承的权,坏处就是根本无法实现,他现在总不能屁颠屁颠地带兵进京师,和崇祯说我要把你儿子接到南京当皇帝,您老人家就好好在煤山找那颗歪脖子树上吊吧。

退而求其次,拥立福王朱由崧更现实,也最容易实现,历史上朱由崧也是第一任南明皇帝。

而且现在朱由崧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现在把朱由崧从动荡的怀庆府接到南京保护起来,到时候顺势而为,拥立朱由崧他也能得个定策之功,向朱由崧索要明初藩王的开府之权,上马掌军下马节制布政使。

当然,这些要求肯定会遭到南明官僚的极力反对。不过朱琳泽也不在乎,以他现在的军队班底和财力,在拥立朱由崧之前练出千精兵还是能够做到的。

那些只有嘴皮子没有枪杆子的南明官僚又能拿他怎么样。更何况这些人自己还要内耗扯皮。

至于潞王朱常淓一来朱常淓不是神宗皇帝的子孙,世系没有福王近。二来朱琳泽宁愿与军阀为伍也不愿与东林诸公为伍,清军后年就要南下,到时候他可是要抵抗南下的清军,江北四镇和左良玉虽然都不是靠谱的队友,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