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造八九百吨甚至是千吨级的大舰,只是饭总要一口一口吃,路总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着蛋。
造大船需要造船技术的积累的沉淀,以目前竹堑这些东西洋船匠的造船技术水平一时半会儿还造不出大舰,就算造出来了,其稳定性也堪忧。
因此朱琳泽还是决定一步一个脚印先从小船慢慢造起,积累经验。
再者,四五百吨级的风帆战舰在西洋是较小的舰船,但在东洋可不小。
被朱琳泽当做礼物赠送给闽东海商的几艘缴获来的朱印船,最大的也就两百多吨,朱琳泽的这五艘船任意一艘放在日本朱印船的船队里都是巨无霸般的存在,当个旗舰绰绰有余。
至于这五艘船的造价,算上火炮钱,平均下来一艘造价将近7万两,这还不算上水手、炮手们的工资和培训费。海军可当真是个吞金巨兽。
而且造船用的木料只阴干了大半年,朱琳泽也是时势所逼,不得不将这些尚未充分阴干的木料用来造船。原料不过关,这些舰船寿命自然也大打折扣。
除了这些朱琳泽最头疼的还是船长的问题,竹堑的海军讲武堂已经成立了快有半年,负责培养船长、炮手以及水手。
炮手和水手培养的速度倒是不满,最头疼的当属船长的培养,费钱费时,偏偏又急不得。
西方此时有相对比较成熟的海员培训系统,而朱琳泽却什么都没有,只能自己一步步慢慢摸索。
朱琳泽想要的不是只能依靠经验航行的船长,而是需要有一定航海知识储备的船长,日后他是要远洋开疆拓土的,而不是只在东亚这片一亩三分地打转。
农耕文明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了数千年,早已经都发展到了顶峰,这片土地上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能开垦的耕地基本都被开垦的差不多了,人口也趋近于饱和。
要是不走出东亚当宗主国的舒适圈,就只能留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内卷。
就算朱琳泽为华夏文明争取到一个短暂的盛世,等他百年之后,历史还是会凭借强大的惯性沿着原有的轨迹发展。
这片土地上的地主官绅继续兼并自耕农的土地,垄断土地资源,逃不过王朝国运不过三百年的诅咒。直到近代再被西方的工业文明撬开国门,肆意凌辱。
要想破局对内不仅要革新,对外更要走出东亚,走向浩瀚的海洋。
海军讲武堂的总教习是李国志,这半年来海上并无大战事,李国志的主要精力就是负责海员,尤其是船长的培养工作。敦促海员跟随朱琳泽花重金从马尼拉聘请来的西方航海家学习航海知识。
李国志正在灯塔上观察海军讲武堂的学员操习御风,海军学员们正驾驶着一叶叶见习用小扁舟,操纵着见习小艇上的船帆御海风而行。
在港口负责警戒的卫兵见朱琳泽来港口视察急忙上灯塔告知李国志。
李国志正拿着千里镜,观察记录着海军学员们的训练,听闻朱琳泽来港口视察急忙走下灯塔,敲钟命令正在浅海见习的海军讲武堂学员们回港口集合。
七十多名海军讲武堂第一期的学员在收到命令之后迅速返航,将见习小艇整齐有序地停放在岸边拴好绳子后光着脚丫子跑上港口集合,听候训示。
不等李国志命令,海军学员们便自觉地在港口上按照高矮排列好队伍并迅速向右看齐整队,整队完之后大声报数,以确认所有的学员全部到齐。
“海军讲武堂第一期学员集合完毕,听候总教习训示!”
整队报数完毕,海军讲武堂第一期班长彭定海以标准整齐的正步走到李国志面前,大声汇报道。
“入列!”
李国志让彭定海入列,旋即走到朱琳泽面前,向朱琳泽汇报道“闽王,海军讲武堂第一期七十五名学员全部集合完毕,听候闽王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