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朱琳泽就明白了倪元璐的来意。多半是为了他小舅子的事情。
“内弟不识好歹”
“孤都知道了,这件事孤自有分寸。”朱琳泽摆摆手打断了倪元璐。怎么处置这些闹事入狱的粮商,朱琳泽自有分寸,用不着倪元璐多嘴。
打发走倪元璐朱琳泽回到了王府,在幕僚中挑选此番赈济漕工之人。
幕僚们都知道漕运乃是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之处,这个差事要是办不好惹得一身骚得罪人不说,闽王这边也没办法交差,因此响应者寥寥无几。
安置漕民、运河清淤、治理黄河任何一项都是要花大钱的事,八十万两下去也就听个响。眼下朝廷到处都要用钱,用钱的大头肯定是军费,防守山东,进攻闽粤,这可是一个比一个大的无底洞。
闽王虽然承诺后续拨钱粮,但拨多少钱粮可没明说,一万两也是拨,一百万两也是拨,届时朝廷缺钱,闽王给你拨个几千上万两,你该怎么收场?怎么交差?
八十万两银子不够朱琳泽心里也清楚,但黄泛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为了黄泛区的灾民,黄河说什么也要稍微治一治。让这些灾民看到生活有盼头,朝廷还记着他们,不至于揭竿而起。
见没人主动请缨,朱琳泽只好亲自点名,正要开口之际,冯恺章起身朝朱琳泽拱手道“闽王,属下愿往。”
冯恺章老爹是山东巡抚,闹事的漕民大都集中在山东的兖州,冯恺章负责赈灾和当地的地方官也好打交道,至少以他山东巡抚之子,闽王幕僚这两层身份,地方官不敢糊弄他。
当然,这么大的事情交给冯恺章一个人朱琳泽也不放心,后面还要给冯恺章派一个副手,这个副手就让韩赞周从内官中挑选,这次赈灾在下面办差的多数还是太监,有个内官充当副手,工作协调起来也更方便一些。
赈灾局闽王府的幕僚和内官出人,水利局的人还是从工部里头挑选。
大明朝的高层烂透了,但底层还是不乏人才,江西水利局的原班人马就是从工部都水司抽调出来的。袁继咸和左懋第都对他们的工作赞赏有加。
都水司的人个个都是人才,稽核、估销河道、海塘、江防、沟渠、水利、桥梁、道路工程经费审计、乃至造船修船,和水有关的都是都会。朱琳泽看了这些人的履历都赞叹不已。
交代完赈济漕民之事,朱琳泽让幕僚们先退下,留下陆闻达和沈涟。
“明日在《大明日报》上登报,就说三百万石稻米已运抵南沙岛,不日便将运抵南京。”朱琳泽对沈涟说道。
沈涟领命下,沈涟下去之后,陆闻达非常诧异地对朱琳泽说道“此举虽能暂时将南京城的粮价压下去,但咱们远没有这么多的粮食。南京粮价居高不下已久,粮价骤然下降,上到缙绅勋戚,下到平民百姓,必然哄抢粮食,这粮价恐怕很快就会涨上去。”
朱琳泽手头手有多少粮食作为闽王府的顶层核心,陆闻达还是知根知底的。
陆闻达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朱琳泽现在已经对南京城的百姓完成了户籍登记,南京城的市民都发放了照身帖。粮食局也已经成立,到时候让南京城的市民凭借照身帖,也就是身份证限购就是。
这些粮食朱琳泽并不打算简单地投放进市场,而是打算让朝廷牢牢把控。
以那些粮商的秉性,这些粮食一旦投放到市场,很快就会被他们重新买进囤积起来。宁可烂在谷仓里也不会降低价格售卖。
“这些粮食全部让粮食局负责售卖,朝廷统一定价,南京市民凭照身帖购买。”朱琳泽说道。
陆闻达点点头,要这么办的话可行,这些粮食虽然不多,但省着点吃,南京能够撑到明年秋收。更何况,南京城的粮商手里还握着一大堆粮食,粮价下去,这些粮商多少也会抛售一些,南京城也不至于闹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