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绅,分田地的,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倒是完成了财富再分配,而对于这些士家大族们来说可就要了命了。
还有收缴当地的书籍——无论是“在官典籍”又或者是“在野简编”,这些东西都必须收缴,可以封存到大明的皇家图书馆里,但是绝对不能允许当地民间留存。
再加上彻底废除其原本的文字、语言,全面推行大明的语言和文字……
总之就是一大堆的问题。
当然,其他的问题倒也不算什么问题,就算猴子们反叛不断也无所谓,毕竟大明的军事实力就摆在那儿,不怕镇压不住这些猴子。
真正让朱劲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众大佬们头疼的问题在于移民实边——
朱元璋对于云南的操作就摆在那里,朱劲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众大佬们当然会选择迁移大量的百姓过去,依靠大明本身的人口优势,形成对当地土著人口基数的碾压。
问题在于怎么样才能让百姓迁移。
跟大清时的湖广填四川、迁界禁海一样拿刀逼着百姓迁移?
别扯淡了,这种直接拿着刀子逼迫百姓迁移的事情,大清可以干,甚至连朱重八和朱老四乃至于历史上的那些皇帝们都能这么干,唯独朱劲松不能这么干。
这是从朱劲松起兵反清之时就已经注定的结果。
现在的局面就处于一种极其蛋疼的状态:朱劲松如果需要钱粮或者需要兵力去打仗,大明的百姓都很愿意支持,他们甚至愿意拿出家里最后一粒米当军粮、送出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
但是要让他们背井离乡,迁移到缅甸和暹罗、交趾等地,那就很难,任凭地方官府和农会怎么劝说,也没几个人愿意响应。
给安家银子?给种子耕牛和农具?
要是搁在大清时期有这种好事儿,那抢着去的老百姓能打出脑浆子,关键是大明的老百姓们不愿意。
太远。
在火车这种神器普及之前,百里之外的距离就已经可以算的上是出远门了,千里之外,生死两不知的情况都属于很正常。
毕竟这时候还没有微信,没有手机,连电话和电报这两种东西都没有。
另外,还得考虑到宗族关系。
人离乡贱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
宗族所在的地方,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下来,结识的人和关系盘根错节,很多事情办起来都很容易。
而一旦离开了宗族势力范围,再想要办点什么事儿,说一声求爷爷告奶奶都算是简单的,除非银子特别多,拿钱开路。
问题在于,如果银子特别多,谁还闲的没事儿干离开自己的宗族势力范围?
更何况是跑到交趾和缅甸那些地方。
一旦去了,有生之年再回老家的希望基本上等于零,也就是说,除非是一个宗族有意开枝散叶,否则的话没有人愿意去。
除非活不下去——问题是大明的百姓在大明活的好好的,又不是离了那点儿安家银子和种子农具啥的就不能活了。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朱劲松的手里。
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再往更远的地方比如辽东、阿拉斯加那些地方迁移百姓,绝对会更比现在更困难。
朱劲松阴沉着一张臭脸,望着曾诚等一众大佬们开喷:“咱大明三万万人,结果连三万愿意迁移的都没有!”
“没有足够的百姓迁移过去,那么缅甸和暹罗内附不内附又有什么区别?还有交趾,空有一大片的土地,却没人耕种?这像话吗?”
曾诚等一众大佬眼观鼻,鼻观心,心道这特么怪谁?你看人大清,把刀往老百姓脖子上一架,说迁移多少就迁移多少!
当然,要是换成自己是老百姓,那还是在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的治下比较好,起码能活的像个人样儿。
沉默了一番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