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因为皇上好!(2 / 3)

埋葬大清 天煌贵胄 238 字 2022-03-22

时候听俺爷爷讲古,说以前那个大明朝还没亡的那时候,粮价也不算高,尤其是万历爷以前,那粮价就跟咱现在差不多,老百姓的生活也好。”

“后来就慢慢的不行了,天灾一年多似一年, 粮价就慢慢的涨起来了, 再后来,等到建虏入关,这粮食就彻底涨疯了。”

“说起来也是奇怪, 按理说,有了玉米和红薯这些高产的东西,粮价应该掉下来才对,可就是掉不下来,也真是希了奇了。”

“贵人还别不信,老汉的爷爷可是考中过秀才的,读过书,不像老汉我,打小就没进过学堂。”

朱劲松一脸好奇的问道:“如果老太爷曾经考中过秀才,那老丈怎么会没有进学读书?”

康老汉叹了一声道:“进学干什么?识了字,知道的就多,知道的多了,这心里就烦——听说大明朝的时候,读书人骂皇帝都没事儿,反而还能受到夸奖,可是大清朝是个什么鸟样儿啊?”

“你诗文里写个明字,他都能把你当成反清复明的反贼抓起来,那个清风不识字的事儿,俺爷爷可是讲了许多回,说是读书越多越容易出事儿,还不如老老实实的不识字呢。”

朱劲松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康老汉却又接着说道:“你看,这年纪一大,就容易胡说八道,这刚说着谷贱伤农不伤农的事儿,结果又扯到了大清朝的身上。”

“反正啊,别的地方俺不知道,但是俺们赵家务这里的粮价就是这个样儿,大清朝的时候十几文钱一斤,从刚归了大明时候的十来文钱一斤,慢慢慢慢的就降到了两三文钱一斤,这两年就没咋变过了。”

“一开始的时候吧,俺也不是没想过,这粮食贱了,不就等于家里能赚到的钱少了?”

“后来才俺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这粮价确实是降了,可是俺们赵家务的生活反倒比大清朝那时候要好的多。”

朱劲松顿时来了兴趣,问道:“那是咋回事儿?”

康老汉道:“还能是咋回事儿?因为皇上好呗。”

“你想想,搁在大清那时候,你种一亩地,收一百斤粮食,你得拿六十斤粮食交租子,再拿三十斤出来交皇粮,辛辛苦苦一整年,落到手里就十斤粮食,你说你咋活?”

“行,你可能说有很多人都是自家的地,不用交租子,是吧?可是你想想啊,你就算不用交租子,剩下七十斤粮食都是你的,那你就不吃不花了?”

“再说了,那大清的官府多精啊,钱聋四十年的时候,他们敢收钱聋九十年的赋税,听说有的地方都收到了钱聋一百四十年,还有钱聋爷五下江南,这钱都是从哪儿来的?”

“那些没有自家地的泥腿子,他们再怎么盘剥也剥不出钱来,地主老爷又不是衙役们能招惹的,他们最后还不是盘剥那些有自家地的?”

“所以啊,一年到头,没地的,一亩地能落个十来斤粮食,有地的也就落个十来斤,多说落下个三十斤,年景好的时候就凑合着活,年景不好了就成了流民,死活全看天意。”

朱劲松嗯了一声道:“说的也是,像我们索伦部,也是被他大清欺压惯了的,像你们多少还能种地,像我们就只能捕鱼打猎,连地都不让我们种。”

康老汉道:“看看?看看?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对了,现在你们那儿也该分地了吧?”

得到朱劲松肯定的回答后,康老汉又接着说道:“这地都成了百姓自己家里的,不用再给地主老爷交租,一亩地你收一百斤粮食,就只用交十斤的皇粮,剩下九十斤都是你自己的,这日子还能过不好?”

朱劲松嗯了一声,却又接着问道:“那官府就不搞什么花样了?”

康老汉撇了撇嘴,说道:“搞啥花样?一到交粮的时候,那锦衣卫的缇骑,御史台的巡查御史,都督院的都察御史就一波接一波的来村子里晃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