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六叔的电影情结(2 / 3)

越少,如今已有退出电影市场的心思,胡星河怎能不抓住时机呢?

他知道六叔对下面的员工很吝啬,当年承诺的分红都没兑现,下面跟随他混饭吃的人意见很大,于是建议雪莉王,利用这周时间,派人去挖挖六叔的底细,看看他到底有什么打算。

这个策略当然很成功,很快就从邵氏内部挖来了底细。

原来邵氏电影拥有的清水湾电影城是香江著名的“鬼地方”,这里曾有女明星自杀身亡。

当年六叔主持电影制作的第一个大动作,斥巨资买下清水湾一块65万平尺的地皮,开山填海,兴建邵氏影城。

他提出,邵氏必须要“大”:建大厂、拍大片、挣大钱。

1958年,他宣布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当时清水湾片场已经建成四座摄影棚。

由于时装片无法拍大,他就拍古装片。

1959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出品的。

1961年12月6日,邵氏片场一期落成并正式启用;1964年,邵氏影城全面落成时,建有6个独立的摄影棚,2条布景街道;1967年扩建中摄影棚数量达到12个。

清水湾邵氏片场占据了整个山头,搭建了十几座房,同时前山后山还建了无数街道、城墙、吊桥、堡垒。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装武侠片盛行之时,每一日,在邵氏片场里开工的台前幕后人员,数以千计。

六叔的梦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东方好莱坞”。邵氏影城内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电影设备,并使用了当时美国流行的彩色宽银幕技术,叫做“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为香江首创。

香江从黑白电影普及到伊思曼七彩电影、从普通银幕普及到“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都是在邵氏的引进下完成的。

4万到4万8千尺接顶等拍摄特技需要的设备,都有单独的人和车间安排;拍摄古装片需要的服装、刀剑,历朝历代配备齐全。

一部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最终发行拷贝的各个步骤,都可以在邵氏影城内完成,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

在生产流程上,邵氏制片有着一套有效的方法,保证影片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是引进配音组,影片拍摄过程中演员只念“abcd……1234”

加快拍片速度,拍完之后由配音组统一配声效和对白,这也有助于南北演员不受方言阻碍。

为适应不同市场的电检标准,邵氏把影片剪成三个版本,最激烈的版本欧美和日本市场,最温和的版本给新马市场,中庸版本供本港市场。

以制片部为核心部门,旗下有编剧组、导演组、演员分配、剧务部、厂务部、美术组、布景、宣传等一系列部门负责各个步骤,分工有序,保证了各个步骤之间可以紧密衔接。

在人事管理上,邵氏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

由于清水湾远离市区,邵氏影城内建有4座职工宿舍,保证了制片人员的机动性。

影城内人员主分为技术人员和演员两大类:技术人员通常是签订合约,住在职工宿舍,常驻技术人员(包括木工、电工、布景师、美术人员、录音师、摄影师等)有500余人;而演员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邵氏早期从各大公司高薪挖大明星,包括李丽华、林黛等人,每部电影签约一次。

从邵氏时代开始,电影拍摄的标准时间是40天,古装武侠片因为有动作和服装场景等问题,拍摄周期可能是80天,最黄金时期的武侠片的拍摄过程可以长达120天到200天。

1967年垄断地位确立后,就开始施行“捧明星制度”。也就是公司内开设演员培训班,从社会上招收年轻人进行培训,如果发现新人具有发展潜力,就签订长达五年的合约,在工资和接片方面控制演员,把新人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