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首选。
除非有一群士人,他们接受忠君爱国的思想,愿意为皇帝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否则皇帝不会放心用他们的。士人虽然通过了科举,最终也不过是贵族的附庸,不是附庸皇帝,就是附庸其他的贵族,那么外戚依旧会是皇帝用人的首选。
在场的大臣中比如房玄龄就是隋朝进士,科举出生,他反了隋朝,又反了李渊。忠君爱国和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他不是忠诚于皇帝,是忠诚于李世民,只是恰巧李世民现在是皇帝了。这种士人,李世民敢用,隋炀帝和李渊可不敢用。
所以不是说科举开始就万事大吉了,士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没有自己的力量,也没有自己的准则,那么就是一盘散沙,皇帝也不敢倚重他们。目前士人的力量太弱,无法发挥作用,只能依附贵族。结果就是房玄龄这样的,忠诚于自己效忠的明主,而非忠于举办科举的隋朝。
众人沉默了,因为芸姚说的确实没错,如果能把节度使的军、政、财分开的话,军队还是可以让节度使管理,但他们没钱自然也没法发动战争。这确实是个好办法,而且稍微考虑一下就能去办,李世民心想等自己把周边的蛮夷都敲打一边,掉过头来就来制约节度使。
而通过士人来代替外戚也很有道理,李世民用房玄龄这些进士就很顺手。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些进士不一定效忠自己,隋朝的进士可以帮大唐打天下,父亲的进士可以帮儿子谋天下,不能确定进士的忠心,所以他倒是想要听听芸姚是如何考虑的,便问道:“士人如何才能代替外戚?”
“当他们把忠君爱国作为士人的行为标准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团结起来发挥力量……”
好一个‘忠君爱国’,李世民和几个大臣的表情都不一样。房玄龄心想如果自己忠君爱国就不会站在这里了,因为他得爱隋炀帝,爱隋朝。
好在芸姚也没有说完,她继续说道:“当然我们也应该学习孟子的‘以有道伐无道’,士人也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君主做错了,士人也应该纠正,要是纠正不了,就可以找明主推翻他。”
这还差不多,大臣的脸色好看多了,他们的代入感太强,脸色变化太明显。以天下为己任?这话说得好听,大臣纷纷都骄傲起来了,表示这不就是在说他们么?
李世民也是深以为然,意识到光是科举还不够,还要建设士人的精神和准则才行,否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己选拔的人才却被敌人使用的怪事。他看向女儿心想这两个提议就值一百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