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5 / 6)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9147 字 4个月前

有南亚这个天然工厂。

另外还得要承认,大明要走的依旧是全民教育路线,这个是不会动摇的。

但受教育和教育出的精英是两个概念,精英永远只是少部分的。

少部分的精英会改变自己和家庭,甚至社会,而大部分平庸的人怎么活下去?这是朱由检要为其考虑的。

在他看来、分地,并且土地不可买卖,这就是他给未来百姓留下的一笔遗产。

将大明转变进入资本社会的同时,保留自耕农的土地,只需要十几亩,就能让这个人最基本的活下去,偶尔还能卖卖农产品来赚钱花花。

大明得成为主导未来全球粮食、贸易、军事的超一等强国,尤其是宗藩体系下。

想要解放农民生产力,那就得制造出足够多的农业生产工具,因此朱由检带着朱由校他们走到了农业研究院后停了下来。

这里有着一个个农业工具的模型,还有图纸,以及在院子里研究的许许多多博士。

大明从天启五年开始,四年的时间里,已经走出了七百多位能参加研究的科学博士,他们的质量或许连后世一个普通的高中理科生都不如,但他们是朱由检在这个时代能找到的一批“天才”。

在各种研究模型中,实际上都需要用到的一个模型便是蒸汽机牵引车辆(即蒸汽拖拉机的前身)。

这玩意犹如一个小火车头,它的标准体型是高六尺,宽四尺,长七尺,但以大明眼下的技术,只能做到高一丈四,宽八尺,长两丈的体型。

它的重量重达两千四百斤,不用多说,这样的重量,加上那每个时辰不足十里的速度,它即使不陷在田里,也会把土压得很实,根本无法耕种。

负责农学院研究的孙元化很惋惜的说道:

“这个拖拉机车若是能制造出来,一个百姓能很轻松的在一天世界里耕种一亩地,农忙时分一个人能忙十五亩地。”

“只是可惜,国朝的技术不够,暂时无法将它弄出来。”

“也就是说,这东西弄出来后,人人都能吃饱饭了?”躲在朱由校屁股背后的朱慈燃伸出头,看了一眼眼前的这个庞然巨物。

“差不多吧……”孙元化和善的笑了笑,而朱由检也一副忧心忡忡的表情。

疆域扩充的太大并不是好事,因为很多疆域的扩充是无效扩充。

比如唐代的西域,中亚,汉代的朝鲜,西南,明代的三宣六慰等。

说白了、就是生产力达不到,释放不了那么多百姓移民实边。

朱由检注意到了这个规律,因此他之前打下的疆域实际上仔细来看,除了安南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大明可以吞下的地方。

大明能吞下的地方,往往都是沿海的,因为船运便宜,迁移也容易。

只是大明不可能天天去打沿海国家,因为这么一来,大明在陆地上的纵深就会出现问题。

哪怕是现在,大明的陆地纵深也极其堪忧。

没有乌斯藏,没有西域,缺少了漠北,东北,西南的三宣六慰。

打这些地方,迁移的难度是往海上迁移难度的好几倍。

怎么降低难度?这自然就需要火车、农业机械的帮忙了。

火车把人运过去,农业机械实现头年翻地,第二年耕种投产。

辽东的百姓已经研究出了一套流程,第一年翻地,第二年种蜀黍,第三年种小麦或者水稻。

总之问题在翻地上,而大明不可能有那么多牛去提供给迁移的百姓,所以可生产的机械才是最主要的生产力。

历史上欧洲人在瓦特蒸汽机出现后的三十年把拖拉机研究出来,大明要做的是缩短它出现的时间。

朱由检要让大明领先欧洲两百年,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