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以身作则(3 / 6)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9030 字 4个月前

要的,就是要让朱慈燃接力,继续保持几十年的迁移。

如果他能坚持,那大明有望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将眼下的大明疆域变成华夏基本盘。

所以,对于他的移民政策,朱由检永远都在鼓励,而从不打击。

“太子的新政,要在江南一直维持,但不是说江南的常平仓粮不能放,而是不能放太多。”

“百姓只有饥饿,才会想着迁移。”

“不要自认为此乃朝廷对百姓的迫害之举,只要朝廷保证做到发田发牛,那迁移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都是发家致富之举,都是朝廷惠利百姓之善政。”

“此外……”朱由检顿了顿,然后深深看了一眼成德。

成德不明所以,但朱由检下面的话就让他豁然开朗了。

“国朝眼下的财政制度是全国上下一本账,年末户部和内阁开个闭门会,把朝廷和地方当年收支算清楚,把秋税的九成上缴朝廷,一成截留地方使用。”

“这办法,各地衙门虽然执行的很好,但也滋生出了地方衙门钱不够用就往上奏疏,请内阁解决。”

“这种模式本质是吃大锅饭,地方衙门对于地方经济是没什么积极性的。”

“对于地方衙门来说,干好了大多数给朝廷,干不好也有朝廷给兜底,因此懒惰渐生。”

“加上路途遥远,因此一个地方的赋税,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运到京城,再分配的话又需要几个月赶路。”

“如此一来,地方衙门一年也办不成几件事,朝廷在地方上虽然有控制力,但这个力度很有限。”

“现在中原两京十三省除去福建、广西未修通铁路外,其余各省铁路都在修建,或者已经贯通。”

“广西和福建沿海,问题不大,铁路的问题也可以从明岁正月开始修建,工部需要拟出奏疏给万岁过目。”

说到这里,朱由检看了一眼工部尚书温体仁,而温体仁也不负他“温蛤蟆”之名,见朱由检点他,他才作揖回应。

点完温体仁,朱由检继续把问题拿出来解决:

“有了铁路和轮船,各省赋税即便是最远的广西,也能在一个月时间里将赋税交到京城,海外最远的南昆仑也仅需三个月时间。”

“加上有了银行,并且银行可以存放各地衙门的赋税,代为转运,代为下发,因为我以为,国朝的财政问题可以改一改了。”

朱由检要改财政制度,这让众人上了心,尤其是户部尚书李长庚。

面对他们的关心,朱由检也先叙述了一遍大明曾经的财政制度。

“国朝天启十年以前的税收制度是摊派制,即朝廷年前开会制定预算,再把所需税收任务摊派到各个地方,这就导致国朝的百姓所需缴纳的赋税并不是一个固定值。”

“每次朝廷需要用钱的时候都需要临时加征赋税,例如当年的辽饷。”

“这样的制度并不算好,带有前朝的风气,而前朝的基层统治依赖大量宗族势力,并不会直接插手干预,需要用钱就摊派出去,直接找宗族大老要钱,也不会多要。可国朝呢?”

“国朝的摊派制是以保甲为单位,精确到每家每户,并想方设法瓦解宗族势力的影响力,基层控制力更强。”

“这样的制度一开始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可到了国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地方的土地兼并导致士绅占了太多的土地。”

“民间普遍出现了财产挂靠,就是支付一定的报酬把自己的店铺土地挂在这些特权阶级名下以获得免税特权,甚至还有主动把自己献给举人老爷当奴仆,为的就是免徭役。”

“这些事情,你们这群曾经的官老爷,应该比孤更为了解……”

朱由检扫视了众人一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