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年熙的八字(下)(2 / 3)

重生于康熙末年 雁九 2785 字 4个月前

火耗归公”的好处。

曹颙是户部堂官,先不说那“摊丁入亩”,单“火耗归公”一项,就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身为后世之人,曹颙自晓得这两条政策,丰盈了国库,使得康熙末年已经呈败相的朝廷,又坚挺起来。

只是赞成归赞成,曹颙却无意与年熙一样做出头鸟。

“景行对地方民生多有关注,是要谋一任父母官?”曹颙岔开话道。

年熙闻言,一下子怔住。

看着曹颙满面温煦,不接自己先前的话,年熙才反应过来自己交浅言深。

就连自己被祖父提点后,行事也多了思量,又怎么能怂恿旁人身陷险地。更不要说,这旁人,还是他的救命恩人。

年熙脑门子的汗,一下子就涌出来,心里添了羞愧之意。

他也不知自己为何会提起这些,只是不自觉地以为,曹颙身为一时俊彦,肯定会明白地方吏治的***,知晓改革的必要。

“大姐夫以为,如何方能国富民强?”年熙鬼使神差地问道。

曹颙心中暗笑,他承认“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还有一个“官绅一体纳粮”确实是丰盈国库的好办法。可是这不是国富,只是将银子从官绅的口袋中,收拢到朝廷的口袋中,并无其他变化。对百姓来说,就是减少了地方盘剥,少了些许负担。

他面上露出沉思的神色,过了一会儿,道:“百姓是国之根本,想要国富,就要先民富;想要民强,就要国强。”

年熙听了,眼睛一亮,道:“请大姐夫指教!”

曹颙晓得,雍正朝的改革是历史的趋势,即便他不凑趣,也早已有不少如年熙这样目光犀利的人看出朝廷的危机,因此。他就略过此处,道:“想要民富,要轻徭役、少赋税、兴水利、重农耕;想要国强,则需精兵、强兵,震慑番邦,阻敌于边疆之外。”

曹颙说的有些泛泛,可是也没法子,毕竟不能说什么政治清明、君贤臣忠之类授人以柄的话。

年熙见曹颙没有提到眼下朝廷的结症,眼神一下子黯下来。

客厅的气氛一下子沉闷下来。

年熙的笑容有些勉强,说话也不似先前那么有兴致。他心中,体恤曹颙避凶趋吉的做派,可多少也有些失望。

曹颙这边,却是对年熙的印象更好。

年熙身上,依旧保留了赤子之心。

想着年羹尧的败亡,就在明年,曹颙有些不忍,道:“要是景行身体好些,最好能到地方转转。只做京官,容易纸上谈兵;做过地方官,增长见闻不说,也容易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说到这里,顿了顿,道:“再说,令尊这两年实是风光盛了些,景行去地方避避也好。”

年熙听到最后,面色惨白,有句话含在嘴里,终是没有问出口。

虽说连襟两人为人处事有所不同,可年熙也感觉到曹颙的善意,心中只有感激的。

因是头一回过来做客,不好太打扰。午饭过后,年熙夫妇便同众人辞行,回了年府。

回府后,年熙直接去了老太爷的院子。

老太爷闲着无事,正坐在石榴树下的藤椅上眯着眼睛养神,手中握着一盏紫砂壶。

“祖父……”年熙速行几步近前,想要开口询问,却又有些犹豫。

年老太爷睁开眼睛,唤丫鬟抬椅子出来,叫年熙坐下说话:“这是怎地,脸色儿很是不好?是做客辛苦?还是身上又不自在?”

年熙听命坐下,看了眼廊下侍立的小丫鬟,没有立时回话。

年老太爷看了他一眼,挥挥手,打发小丫鬟们退下。

“老太爷,老爷是不是有什么凶险?老太爷打算让孙儿承继长房,是不是为了避祸?”年熙长吁了口气,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