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握手(2 / 3)

食已经运到了城外,此外,按照您的要求,美人也全部换成了粮食。”使者恭恭敬敬的递过来协议,上面已经签上了郑氏的大名和盖上了郑氏印章。

张定认认真真的拿过来看了又看,确认无误后递给身旁的一个文人打扮模样的人,年约28,这人名叫沈默,是叶伏波推荐来的。据说是个举人,去京城考进士因为不肯同流合污,被下狱。

等到皇帝一年之后大赦天下才把这个倒霉蛋给放出来,这时候再考试黄花菜都凉了,而且他也见识到了明朝的腐败无能,于是毅然而然弃考,决定回家种田。

哪知道这一天天的不是天灾就是人祸,根本活不下去。没得办法,只好和相依为命的含辛茹苦供他上学的老母亲离开家乡,告别了祖传的几亩上好的水田,去其他地方以求生存。

至于他还是个单身狗也很正常,在古代男子二十岁还不成亲就很迟了。明太祖洪武三年,朱元璋定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

他一直忙着读书,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干其他的事情。再加上家里的所有产出都拿来供他读书了,有谁愿意嫁过来受苦呢?喜欢他的,他看不上,他喜欢的,别人看不上他。高不成低不就,就一直耽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他也有身为举人的傲气,有人可能不懂举人什么概念。

举人是什么概念呢?很夸张。拿明清举例说,考举人的难度远不是什么高考可以比拟的。

明朝立国276年,一共录取11万名举人。

清朝入关后268年,共录取15万名举人。

平均算下来,明朝平均每年产生400名举人。

清朝平均每年产生550多名举人。

明朝两京十三省,平均分摊,每个省一年也就产生二十多个举人。

清朝多一点,但平均下来,每个省一年也不过产生三十多个举人。

每个省又有多少个县呢?至少不下50个。有的省将近一百个县。

这就相当于说,平均一个县,一年出不了一个举人。极端情况下,有些小县,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

而且,你只要考上了举人,妥妥就是处级干部,绝对的统治阶级,和今天的高考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他是例外,侥幸被放出来了,但是继续做官显然也不可能。一路难逃,这才机缘巧合之下进了张定的口袋。他一开始只是想代笔谋生,后面发现不赚钱,只得毛遂自荐,去给张定打工。

去给张定打工待遇自然不一样,至少偶尔也能吃上肉了,但是老娘经过了一路的颠沛流离,还得需要大笔的养品慢慢调养,这都需要钱啊。于是,沈默只得当牛做马,不能天天摸鱼。

叶伏波一开始对这个自称举人的人也没多高看,因为很多读书人就是手高眼低,说的一套一套的,做起来干啥啥不行。

但是沈默可是进过龙场悟道的男人,又经历了战乱,兵荒马乱,和野狗抢食等等一些列事件,导致他的世界不再有书本,他更多的关注到了生活本身,也开始说人话,不再满口说些不着边际的之乎者也。

他把知识和现实相结合,很快就脱颖而出。于是,他就被排到了新占领地区,哪知道他有干的有声有色,于是,张定干脆把他叫了过来,当做自己的办公室主任,帮助处理政务。

沈默捻着协议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张定看没有问题,大笔一挥,笔走龙蛇写上自己的大名,再盖上自己的印章,这个协议就达成了。

“好了,辛苦你们了。我自然会遵守协议,希望你们也遵守,你们要是不遵守,别怪我不客气!”

使者哭笑不得,他们哪敢擅自挑起纷争啊,上头可是上他们务必让对方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