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文途荆棘,贤心向明(1 / 6)

晨曦初破,大都的宫墙在薄纱般的晨雾中若隐若现,威严中透着几分神秘。

林羽、玄风道士、刘秉忠和王猛四人神色匆匆,踏入宫殿。

忽必烈高坐龙椅,面色阴沉如墨,龙袍下的双手紧紧握着扶手,似在强压着心头怒火。

“朕本以为,推动文化传承,乃为吾朝强基固本之良策,岂料竟在朝堂掀起惊涛骇浪!

诸多臣子联名上书,言此举耗费钱粮,于当下动荡局势毫无助益,坚称应全力聚焦军事与赋税。

诸卿说说,此文化传承之事,当真要就此罢手?”

忽必烈低沉而威严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荡,众人只觉心头一紧。

林羽上前一步,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坚定如炬,望向忽必烈朗声开口:

“陛下,文化绝非可有可无之闲物。吾朝地域广袤,民族众多,若无文化之纽带紧密相连,便如散沙一盘,何谈凝聚与向心?”

林羽言辞恳切,掷地有声。

“且文化传承,关乎民族精神脊梁,纵处乱世,亦万不可弃。若因眼前困境舍本逐末,恐吾朝沦为蛮勇之邦,后世将如何评说?”

林羽眼中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信念。

刘秉忠紧接着微微躬身,拱手发声:

“陛下,林大人所言甚是。遥想前朝大唐,文化昌盛,诗词歌赋、礼仪典章,引四方来朝,皆以习得唐之文化为傲。

文化兴盛,则人心归附,国威远扬;文化式微,则根基动摇,国运堪忧。

当下虽艰,但正因如此,更应坚守文化传承之路,为吾朝辟光明未来。”

其声沉稳平和,却蕴含着无可动摇的智慧与决心,援引前朝之例,更具说服力。

王猛听得心急,大步上前,高声嚷:

“陛下!吾不懂大道理,可若没了文化,就像丢了魂!文化传承,吾坚决拥护!谁阻拦,吾绝不饶!”

说罢,满脸涨得通红,双手握拳,一副义愤填膺之态,质朴话语中饱含对文化传承的直白拥护。

玄风道士轻抚拂尘,不紧不慢开口:

“陛下,贫道昨夜观星象,紫薇星现于紫微垣中,四周凶星隐现,此乃不祥之兆。唯有以文化之光驱散阴霾,方能保国运昌盛。

且吾朝文化多元,若能传承发扬,必能屹立不倒。若忽视文化传承,无异于自断根基。”

其语调平和却带着几分神秘庄重,将星象之说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引人深思。

忽必烈静静听完众人陈词,脸色稍缓,微微点头:

“诸卿之言,朕当细思。然当务之急,乃是要寻得妥善之法,平息朝堂纷争,稳步推进文化之事。”

众人出宫后,林羽神色凝重望向远方,率先打破沉默:

“吾听闻漠北之地或藏有元朝失传已久之蒙古医药古籍,此乃文化瑰宝,若能寻回,于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吾欲即刻启程前往探寻,纵有千难万险,亦绝不退缩。”

刘秉忠面露忧色,上前一步,双手搭在林羽肩上。

“林兄,此事缘由颇长。近日吾阅古籍,偶得前人隐晦之载,言漠北有珍之蒙古医药古籍。告汝后,未料汝如此决然欲往。

此行遥且险,汝独往,吾实忧。然此事非汝不可,务加慎。吾于朝堂,必与反势周旋,为汝争时辰,为传承谋机。”

刘秉忠言辞间满是关切与支持,眼神中透露出对林羽的信任与对局势的忧虑。

玄风道士双手合十,微微点头:

“林施主此去,肩负重任,务须平安归。贫道愿于京城筹办一盛大文化庙会,展吾朝各地传统之艺,令民众亲感文化魅力,以聚民心,为文化传承助力。”

王猛一